幼儿的常规,是指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逐步加深的过程。要想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的一日行为,并使其形成规范,是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引导和建立。
孩子已经步入了大班,班内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大多的孩子则对大成幼儿园的生活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培养大班孩子的生活常规,我们班老师共同设定了目标:以全身心投入,打造和谐班集体。
一、良好的常规利于为孩子实际操作服务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如我们给每个孩子的水杯格上、毛巾格上、水杯架上都贴了孩子们的名字,并且把区角的物品上都贴上了标签,自从有了这些名字和标签,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的带领下走能如实执行了,而且用餐的时候也会有值日生帮忙监督与打扫,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二、良好常规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巩固
规则制定了,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如何长期保持呢?这是我们工作的难点。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首先教师要时时以身作则,给予幼儿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每天给孩子一个干净的教师,教师的物品摆放整齐,教师间的交流亲切温和,渐渐地,让孩子在这种示范中得到影响。
其次,教师要用心观察不断改进。当你关注每个孩子的动作、表情、言语 ,你就会发现孩子需要什么。如开学不久,孩子们一到自由时间就一齐到拼图、下棋的地方,抢着下棋和玩拼图,玩后拼图翻得到处都是。于是,我俩琢磨着,这个区域不适合把拼图和下棋放在一起,不便于孩子玩。在孩子自由选择下我们把与主题相关的棋盘类游戏设立在一个益智区,而拼图则单独设立了一个区,这下孩子可以有充足的空间玩了,游戏结束也可以整齐的归类摆放了。
另外,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对幼儿问题评价做到准确、精练,使幼儿逐步形成能积极、专注参与活动好习惯。